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传统文化拾萃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传统文化拾萃正文

惊蛰:万物知时序,春回斗众芳

2020-03-04 08:38:58      来源:光明网

        

      惊蛰,古称“启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国际宽容日 我们应该怎样宽容?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惊蛰的头一个候应满园桃树开花,如霞似锦,让人沉浸在无尽的美景之中。
 
   二候仓庚鸣 二候是指的被称为仓庚的黄鹂鸟,这时它在开满鲜花的树枝间跳来跳去,鸟儿啼叫好像美妙的歌声。
 
   三候鹰化为鸡 三候时天空中已经看不到雄鹰的踪迹,我们只能看见斑鸡在鸣叫。

国际宽容日 我们应该怎样宽容?惊蛰习俗

   1、吃梨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2、蒙鼓皮
惊蛰是由于雷声引起的。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间也把握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吻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应顺应天时,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驱除虫患
    惊蛰惊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所以人们在惊蛰那天,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壁,用香味驱赶蛇、虫、蚁、鼠和霉味,预防疾病发生。

 
    4、龙抬头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国际宽容日 我们应该怎样宽容?惊蛰养生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1、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时节,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2、“春捂”保暖防感冒
   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大,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须知感冒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
 
    3、饮食清淡多吃梨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专家建议,可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国际宽容日 我们应该怎样宽容?惊蛰诗书

《惊蛰》

寒来如猛虎,日暖似绵羊。
倏忽雷鸣响,惊回蛰梦香。
嫩芽追日长,农友备耕忙。
万物知时序,春回斗众芳。


                                  组诗《二十四节气诗》作者:赵学敏
    名家评论:
 
      一曲农耕文明的颂歌——赵学敏24节气诗书赏析
 
    作者:言恭达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顾问
 
    背景:2017年8月7日,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和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展出了自作24节气诗书,并向中国农业展览馆捐赠“24节气”书法作品。
 
     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展览我看非常好,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农耕文明、民俗文明,注重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天地人之间是古人讲的“天能生人,人能弘道”。要弘道必须是要在天意的基础上按照规律来进行,我们的民俗就是千年以来积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态度实际上形成24节气当中我们农耕民俗的一种非常好的生活,因为我们这种民俗文明,我们的祖先对我们世界的看法,更注重艺术、注重文化。不像西方注重于科学,因此我们的这个领域生活更加丰富。因此,24节气通过申遗来重新认识当下的意义,我想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生活巨大的传承性和推动力,从赵学敏先生的身上表现出来人性的光辉和治学的严谨和对社会的大爱精神非常明显。今天他的24节气诗书,花了三五年时间,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使他的诗词和书法水平不断提升,值得我们所学习。
 
     今天,24节气的诗词书法艺术展览成为当下的一个文化现象,而这个文化现象,它的内质是什么,我们要研究它的规律和对当下的助力或者推动力,从学敏先生来说,他的24节气诗做反反复的修改,也请了很多的专家来赏析来修改,除了他的治学态度以外,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可以说当下的诗人没有一位可以做到像他这样。为什么呢?没有生活经历。没有24节气的知识,就没有这种研究和体悟。书法也一样,他书法从三原于右任先生来的,现在进入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今天展览当中很多的早期在工作当中写得很随意的工作笔记、讲话稿等,这个里边于体内练和字体的熟练度和发挥的成为他的今天的风格,当然他回落了24节气,也是用草书楷书等书体来进行书写形成的。所以,他从一个名人书法进入到现在书法名人,这通过他的作品就已经看出来。这几年来,尤其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提倡了人民书法,要提倡生活的书法,包括他的团团圆圆的书画情、湿地保护、生态建设等等,以及他描写24节气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当中,他已经回归了今天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这两个生态,一个是人们自然的,一个人们心中的生态,因此在这个里边我感觉到他是通过了他的工作阅历,生活感悟、文化锤炼和境界的提升,而显示他人文理想,他的专业精神,他的治学的毅力和社会担当,他的人文理想、专业精神、治学的毅力和社会担当。我有四个方面感悟。

    第一,从他的诗书作品当中可以看出敬业的公务当中的宏阔思惟,整个公务当中都很认真把工作做好,他不但是敬业,更重要他有一种宏阔思维,把国家对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战略思维化为在自己工作当中贯彻,这叫宏阔思维。

 
     第二,在生活感悟当中那种人文事迹,学敏先生非常重视对生活的感悟。文学艺术要发源于生活的最底层,要有生活的底色,才能保持民本的本色。他的诗书的艺术水平,从历史传承到传统创新,他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我了解他的创作过程,包括对诗歌的反反复复的修改,包括在书法的不断的进行推研,包括如何把这个生活感悟当中人文事迹,当下的文化、社会变迁的历动都能够结合到他的艺术创作当中。
 
     第三、在文艺繁荣当中的导向引领。我们今天时代是中国的文学艺术是文艺反映文艺繁荣,当中这种繁荣有很多范话,所谓范话,对文艺的本体达到了一种背叛,因此追求一种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没有一种本体的经典的推动和提升,他在文艺繁荣当中,一定要做个领航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引领者,因此这个导向很要紧。导向有什么?几个导向,第一,你写的书法,它是文字的内容,就像他24节气,一定要落地的,接地气,一定要在人民当中生活当中,才能描写我们从传统进入到当代的一种新的气象,这就是我们书法的艺术的素材问题。第二,书法艺术从传统性到当代的,它的传统性和当代性如何转换,这需要引领,需要认真反复来思考。第三、书法艺术最终突出点就是人品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仁,仁泽无疆,当然在这个当中,他一直探索,通过自己的实践,响应的习主席说的,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为时代放歌。这是一个书家的最基本的神圣职责。
   
     第四,在艺术创作当中的标识,他现在的自作诗进行书法艺术的创作,他一个学理性,这学理性也对我们讲的艺术的本体,需要一种哲学思辨。把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的这种思维,通过艺术实践产生了一种学理涵接。在这个里边,我感觉到产生了一种标识,这个标识,也就是说要做到我们对真正是本体的艺术生活、艺术传统,要从文化的高度、从国家文化战略发展高度来写诗,写书法,因此在这点来说,他的学理不是一般在大学里边对古人诗律的研究,现在更提倡的是在当下的我们每一位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当下生活和艺术本体审美导向的综合思维。我感觉到他通过作品体现他对时代有宽度、有力度、有传统、更重要的时代的温度,他不是冷酷无情,而是以满腔热情地为这个时代服务,在呼吁。我们要通过今天的活动找到我们的根,树立我们的魂。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