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行业资讯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行业资讯正文

古人防疫也“隔离”“戴口罩”

2020-03-08 17:26:04      来源:中国江苏网

看到社区印发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宣传单”和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小知识”,顿感老祖先防控流行性传染病的“隔离”“戴口罩”“管理个人卫生”等方法科学又奇妙。

历史典籍中,有关流行病的记载比比皆是,皆称为“疫”“疾疫”“疠”等,一般统称为“疫”。

史上流行性传染病最早发生在东周。先秦典籍《春秋公羊传庄公卷八》载: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国发生大灾。“大灾者何?大痔也。”就是全国性流行的传染病。

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到清朝共发生疫灾238次,疫情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发生于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的“汴京大疫”,50天时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

面对流行性传染病,古人怎样防控?

商周时期奉行的“先鬼后礼”制度一直影响到秦汉初期。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祖先们认识流行性传染病的能力不断提升,防疫措施逐渐科学化。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就认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接着提出防止传染需要“避其毒气”,即避免与患者接触。

于是,严格的“隔离观察治疗”应运而生。《汉书平帝记》载:“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就是说,西汉末王莽掌权时就创建了中国史上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医院。

魏晋南北朝,防控流行性传染病的“隔离”成为制度。

《晋书王彪之传》谓:“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流行性传染病患者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宋至清,阻止疫情传播的“隔离”措施更加“冷酷”,即便父子也不能接触。

南宋初曾任“中书舍人”的朱翌在笔记小说《猗觉寮杂记》中说:“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亲皆绝迹,不敢问疾,恐相染也。”

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史料笔记《癸巳存稿》载,为防止天花传播危及皇室,清初设有“查痘章京” 一职,查得天花病人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顺治皇帝患天花而死,为确保年幼的康熙不被感染,太皇太后命保姆护视康熙于紫禁城外,不得进宫探望父皇……

除采取隔离措施外,古人也加强个人卫生管理。唐代《千金要方》有“常习不唾地”之说,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天行疫瘟,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之方,说明古人注重保持不随地吐痰和消毒防控等良好习惯。 预防传染病戴口罩的历史相对晚一些,《马可波罗行记》中“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的记载,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在信息闭塞、医药匮乏的古代,隔离、戴口罩、勤洗澡、洗手、换衣等措施,对预防和阻止传染病发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柒斤)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