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传统文化拾萃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传统文化拾萃正文

苏州文化的“三朵花”之苏剧

2020-03-09 14:20:35      来源:江苏传统文化网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文坛贤能辈出,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纷呈。其中,评弹、昆曲、苏剧被誉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江苏省苏南浙北城乡。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故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2006年5月20日,苏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剧的艺术特点
 
  音乐唱腔:苏剧音乐唱腔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腔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伴奏以二胡为主乐器,兼用江南丝竹。
 
  苏剧常用的传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费家调、柴调、迷魂调、银绞丝、流水板、二犯调、挑袍调等数十种,其中太平调使用最多,又有慢板、快板、散板等各种板式。另外还有源自昆曲的[曲头]、[一江风]、[点绛唇]等,一些苏州一带流传的民歌小曲如[春调]、[劈破玉]等也常作插曲使用。
 
  苏剧的角色行当:苏剧的角色行当与昆剧基本相同,但分行不如昆剧严格,班社中以丑角为第一主角,旦角为第二主角,实际演唱时只有五或七名演员围坐桌旁,分任各行角色,自拉自唱,有老生、小生、旦、老旦、丑五行;老生扮演年老的官员、员外、寒儒、老仆等角色。副末、老外,均由老生演员应行,如《白兔记》的刘智远,《朱买臣休妻》的朱买臣,《王十朋》的钱流行等;苏剧没有专工净角的演员,为数很少的净角戏,包括大面、白面、邋遢白面角色,均由老生演员兼演。
 
  苏剧的传统剧目:苏剧的传统剧目与化装苏滩一致,分为两大类。一类称前滩,绝大部分源于昆剧,常演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红梨记》、《烂柯山》、《玉簪记》、《绣襦记》、《精忠记》、《西楼记》、《白蛇传》、《义侠记》、《水浒记》、《占花魁》、《渔家乐》等,但演出时多取其以生旦为主角的折子戏,共百余出。其故事情节和对白与昆剧基本相同;唱词由长短句改为通俗浅显的七字句,可加衬字,较注重声韵平仄,体式与七言诗体近似,不乏雅俗共赏的唱段,文字粗劣之处也不少。
 
  苏剧的前身苏滩在我国的江、浙、沪一带的“滩簧系统”中历史最为悠久,在周边的诸如“常滩”、“锡滩”、“申滩”、“杭滩”、“余姚滩簧”乃至“芜湖滩簧”等诸多滩簧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了江苏文化的特质,因此,它不仅对苏州评弹、上海说唱等南方曲艺的流变与发展以及具有研究价值,而且为锡剧、沪剧、杭剧、姚剧等南方戏曲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