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传统文化拾萃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传统文化拾萃正文

丁丁腔:徐州市重点保护的艺术资源

2020-03-11 09:52:36      来源:江苏传统文化网
    “丁丁腔”始称“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丁丁腔17世纪后半叶兴起于利国镇一带,后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丁丁腔唱腔优美、高亢、委婉,犹如山间流水自然流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

    


    丁丁腔溯源
 
  丁丁腔在初始阶段“拉绫子”摆地摊,又叫两人戏或对子戏,一生一旦,生为“外角”,旦为“里角”,唯旦角也多由男子装扮,脚踩垫子,头戴额饰,腰系裙子,两鬓插花,手持彩扇或罗帕;生角手持扇子,衣着简朴,二人边舞边唱。后因受京剧、江苏梆子、柳子、拉魂腔等戏曲艺术的影响,丁丁腔亦发展成为戏剧形式。20世纪40年代始已有丁丁腔剧团,但民间仍多有艺人保留曲艺的地摊形式,传统曲(剧)目有《站花墙》、《梁山伯下山》等。
 
  丁丁腔的艺术特点
 
    “丁丁腔”的初级阶段又叫“两人戏”、“对子戏”,即一生一旦对唱,以唱为主,道白采用方言,唱词多采用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变化灵活。在演出过程中,又受梆子、花鼓戏等剧种的影响,丁丁腔戏剧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玩丁腔”之称,音乐唱腔有发腔、扫腔、阴韵、花韵等。唱腔优美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
 
    “丁丁腔”在交流演出过程中,受梆子、花鼓戏等剧种的影响,增加了唢呐、笙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丰富了音乐内涵,并逐渐向戏剧发展。同时,脱离了以叙事为主体的曲艺特色,形成了唱腔优美的“丁丁腔”戏剧。
 
    丁丁腔的传承
 
    清朝后期,由于统治者对内残酷剥削,农村贫穷,民不聊生,丁丁腔艺人们大都走散在外,演戏的人逐渐减少。因此,在解放前的三十多年里,几乎没有正式演出过,濒于失传状态。解放后,此剧种在当地逐渐演唱起来,有的还成立了小戏班,重新登上舞台。艺术的传承,主要取决于其在民间的普及程度。然而,由于“丁丁腔”具有非常显著的特色,唱腔“绵软”、节奏较慢,对现在的年轻人不具吸引力,因此学唱的人越来越少。 “丁丁腔”至今仍以业余演出的形式活动,已濒临灭绝。逢年过节或乘凉晚会上,少数人会哼唱几句,但已无人能表演完整的“丁丁腔”剧目,这一古老的剧种正面临“失传”。
 
    目前,“丁丁腔”已被列入徐州市重点保护的艺术资源。有关戏曲专家认为,保护“丁丁腔”首先要从重新整理剧目着手,在原有剧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剧目。同时组织当地群众传唱,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戏曲品牌,再现江苏文化!的风采与地方戏曲的辉煌。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