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传统文化拾萃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传统文化拾萃正文

日历上的文化名人:李清照(3月13日)

2020-03-16 11:41:12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新华网文化频道推出“日历上的文化名人”栏目,将为您介绍“历史上的今天”出生或去世的文化名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这一天”究竟都与哪些伟大的人物息息相关,他们又都曾有过哪些丰功伟绩或浪漫传奇?让我们一同来探索这时光深处的故事!
 



李清照画像
 

人物小传

  李清照生于936年前的3月13日(1084年的农历二月初七),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学教育与文学熏陶,“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18岁时,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夫妇二人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其后数十年间,李清照历经政坛变故、金兵入侵等磨难,并在丈夫去世后,流寓南方,境遇凄苦。她的词作也因之在风格上有了较大变化,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此外,李清照还协助赵明诚完成《金石录》,并写有《金石录后序》一文传世。

  代表作品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词作选登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