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评论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评论正文

赏花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2020-04-02 14:28:28      来源:中国网
    又到一年赏花时,作为中国民间一项重要习俗,踏春赏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与欢迎。我们今天仍可在为数众多的诗文和游春图中一窥当年古人赏花盛况,而历经千年,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还带火了乡村旅游,催生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在古代,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不用香车宝马、鸣锣开道,随便是谁,只要有一颗不误春光之心,便可呼朋引伴,亲近自然。唐代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中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中上林苑代指长安城中的皇家园林。在唐代,每逢各处园林春花盛开,长安城街道上便人头攒动。花如云,人亦如云。南宋文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梨花正盛,苏州城中半数人都会出城寻春赏花。可见在古人生活中,逢春赏花是一项大众化的审美活动。
 
    古代文人名士赏花,往往寄托了高雅的意趣。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当属兰亭雅集。春和景明,三五好友聚会,在会稽山下曲水流觞,王羲之因之创作出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明人袁宏道在《雨后游六桥记》中有一段游春文字:“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新春雨后,袁公同友人游西湖,褪去外衣,头枕落英,醉卧花下,并以飘落脸上的花瓣数为计,多者饮酒一杯,少者歌唱一曲。这种醉情自然的闲适与怡然,与西湖春景相得益彰,留给后人无限遐思。
 
     赏花文化蔚然大观并延续千年,与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情结息息相关。在古人观念中,昼夜演替化生阴阳,阴阳变化推动万物规律地运动。《素问》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而冬藏春发,春天正是阴阳更替、万物重生的转折,因此被赋予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文化涵义。正如萧统《纂要》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今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们游春赏花的脚步,但人们赏花热情不减,通过“云赏花”一饱眼福。武汉大学赏花频道开通之后,短短一分钟之内便吸引了30万赏樱网友。重庆市政府开通的赏花频道,更是创下70万人同时在线的记录。5G高清直播等先进技术手段,让赏花有了新形式。
 
    近年来,一系列有关花卉和植物的图书热销并广受好评,反映出人们对花的欣赏由审美层面正向科学认知延伸,植物背后的秘密吸引着爱花人的进一步探索。《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植物图鉴》《花卉:一部图文史》等书籍,有的将古诗文与植物学知识结合,有的将节气与民俗活动融为一炉,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赏花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