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行业资讯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行业资讯正文

南京金陵碑刻博物馆筹建中预计2022年开放

2020-05-14 15:08:29      来源:中国江苏网

碑刻博物馆效果图 通讯员供图

都说碑刻是揭开城市文化之谜的钥匙。在南京,就拥有非常丰富的碑刻资源,从汉代至民国,每个时期都有。这些碑刻应该如何去解读?

5月9日,《金陵碑刻精华》新书发布暨碑刻文化研讨会在西善桥影视文旅中心举行。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正在积极筹建金陵碑刻博物馆,预计2022年建成开放。

南京有多少碑刻?

无法统计碑刻是碑、碣、墓志、摩崖、石经等文字石刻的统称。

根据碑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颂功、记事、契约、墓碑(志)、经典5种,现存的每一方碑刻都保留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碑刻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某个城市或地区历史地位及贡献的重要依据之一。

南京市有多少件碑刻?在2006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显示南京有案可查的碑刻有500多件。但这个数字,专家们并不认同。《金陵碑刻精华》主编、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杨新华说,南京到底有多少件碑刻,这个数字无法精确统计。“南京的碑刻既有馆藏的,又有地下考古出土的,还有的是在市场上流通的。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考古工作,出土的墓志、碑刻,也不在少数。而市场上的,更不便于统计。”

杨新华介绍,前不久在市场上有一件西晋时期的碑刻,上面印着“江宁”两个字,这件碑刻是目前已知的印有“江宁”两个字最早的碑刻了。

金陵碑刻博物馆即将填补空白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留下了大量古代碑、碣、石刻、摩崖。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一座专门的碑刻博物馆。不久,这一遗憾将被填补。

西善桥地区是古代南京著名的文化交往之地,从两汉一直延续至明清,碑刻文物数量众多。早在2012年,西善桥街道就建成了全省唯一一个街道级博物馆,即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藏品千余件的西善桥历史文化博物馆。金陵碑刻博物馆计划在此基础上筹建。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金陵碑刻精华》编委会主任徐立介绍说,因城市规划及自身发展的需要,西善桥历史文化博物馆将整体搬迁至岱山24#地块,展陈面积扩大到5000余平方米。为更好地体现地域特色、凸显历史意义、彰显文化魅力,经过多方专家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建设金陵碑刻博物馆,预计2022年建成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在《金陵碑刻精华》一书中,其中八成以上拓片已被该馆征集收藏,将于开馆后分批向市民展陈。

多位专家一致表示,碑刻博物馆建成后不仅具有地标意义,更能够填补南京没有专门收藏碑刻文物博物馆的空白,意义重大。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善桥街道积极谋划文旅产业,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成白家山名人铭园等多个小游园,竹林七贤等三处文化地标,未来还有影博馆、草博馆等。(张晨瑾 衡璐 胡玉梅 鹿伟)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