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名家访谈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名家访谈正文

姜幸民:沈寿刺绣艺术第四代传人,40年默默守护彩锦绣技艺

2020-05-14 15:16:42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江苏网5月13日南通讯(通讯员 汤建军 记者 李志华)一幅花鸟画活灵活现呈现在绣绷上……5月12日家住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果园社区崇智网格的非遗传承人姜幸民正在绣制一幅彩锦绣作品,吸引了大伙儿的目光。

  今年60岁的姜幸民是沈寿刺绣艺术第四代传人,四十年来默默守望着被专家誉为“传统与现代成功结合”的彩锦绣艺术。

  “这幅菊花作品,你可别看它尺寸不大,这可是荣获江苏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二等奖的作品,”姜幸民介绍到,短短两天决赛阶段从设计、勾勒、到刺绣,一气呵成,我是当时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凭借菊花的层次感、表现力让大伙感受到“彩锦绣”远看颜色近看花,花中有花的独特魅力。姜幸民喜获全省技能决赛第三名二等奖、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师、省技术能手、省五一创新能手、省巾帼建功标兵。

  1979年,19岁的姜幸民考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我们那批学员近80人,刚进所三个月,大家一起学素描、练写生。”回顾自己的青葱岁月,姜幸民依旧记忆犹新,“我还没满师,就被金蕾蕾老师挑中,参与绣制南通籍著名画家袁运生的代表作《泼水节》。 ”

  袁运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他创作的《泼水节》描绘了傣家人担水、泼水及舞蹈的情形。“彩锦绣的艺术特色,是丰富的色彩和千变万化的针法。”姜幸民介绍,袁运生这幅代表作很适合做彩锦绣,“这也是我第一次与它结缘。”

  刺绣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坚持下来。“金蕾蕾是我刺绣艺术的引路人,她手把手教我灵性的创作刺绣。”姜幸民对恩师充满了感激之情,“那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年代,每一幅作品绣完后,总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金蕾蕾等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姜幸民的刺绣技艺日趋娴熟。她参与绣制了《哪吒闹海》《万里长城图》《毛泽东故居韶山》等集体绣制作品;和同事合作完成了《不平静的夜》《宋庆龄肖像》等绣制作品;独立完成的彩锦绣作品《年年有余》,荣获南通市第一届民间艺术节金奖。2018年凭借刺绣作品《顶罐女》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

  “彩锦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艺术理念,被专家誉为‘传统与现代的成功结合’。”姜幸民告诉记者,多年来她始终没有放下刺绣,“这是我终生守望的事业,我离不开它。”

  在告别在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美好时光后,姜幸民回家继续潜心钻研彩锦绣艺术。12年前,她又和昔日的同事陈鸣、陈明华创办了三鸣工作室,传承弘扬彩锦绣艺术。

  学田街道果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季亚娟表示,“南通彩锦绣是省级非遗项目,姜幸民数十年来如一日,默默坚守着这门艺术很不容易。”姜幸民表示,要多创作一些彩锦绣精品力作,也愿意免费教年轻人学习南通这门独有的刺绣艺术。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