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协会新闻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协会新闻正文

漫评:互联网+端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2020-06-23 20:37:15      来源:苏州新闻网


   端午临近,大江南北粽叶飘香,水乡泽国龙舟竞渡。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之一,承载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贲张与家国情怀。无论是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是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等等,端午节无不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芒。网络时代,当端午节遇上互联网,沉潜不语的传统文化,立刻焕发出时代的张力。


   当下,网络直播风生水起,也让端午文化有了新的传播渠道。晒出粽子、面扇等端午美食,不同的民间传统习俗映入眼帘;直播朗诵端午节的千古佳作,中华传统文化如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随着古人的诗歌韵味从指间流淌;龙舟竞渡,镜头里百舸争流的场面让人为之加油鼓劲;琴棋书画、昆曲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在直播中听到文化之声、看见文化之美、领悟文化之韵,在心意相通里让文脉永续流淌,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传统文化既要传,也要承,就需要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征的新兴载体来做好传统文化发展的引擎,如此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更加快捷,传播范围更加广阔,文化情感体验效果更佳。比如,端午节起源、风俗、文化、诗词欣赏、漫画、图解不断被推送,各种关于端午习俗的H5、小游戏刷屏,“网络中国节·端午”等主题活动被热议,实则就是通过互联网,挖掘和运用端午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传统文化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让传统文化之花永开不败,更让文化自信挺立不倒。


   把握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华文化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文化也一步步地走入世界各国的视线。网络连线、视频上云,互联网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都看到我们多姿多彩的端午习俗。事实上,传统节日的文化味映射的是国家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越来越焕发出时代的“味道”。传统节日并不只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还拥有它的当下性。不论过端午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文化铸魂,网络聚力,“互联网+”,“+”出了传统节日的新活力,也“+”出了炎黄儿女的文化自信,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文/李群 图/谢铭慧)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