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名家访谈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名家访谈正文

江南鱼灯匠人的“浪漫情怀”:守艺30余年只为非遗传承

2020-08-15 10:24:51      来源:光明网

江南鱼灯匠人的“浪漫情怀”:守艺30余年只为非遗传承

  裱糊是一道很讲究技巧的工序 王洁涵 摄

  中新网湖州7月29日电(记者 施紫楠 通讯员王洁涵)“明精石即云母石,菱湖人善制为灯,工巧独著。”在“中国淡水渔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人们对彩灯有着特别的情感。

  虞敏儿正在调整细节 王洁涵 摄

  始于汉、盛于唐,明清到民国时期,菱湖镇的彩灯尤为精良,在江浙沪一带负有盛名。

  今年71岁的虞敏儿,做菱湖彩灯已有30余年。走进他在凤凰街道凤凰一村的家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偌大的工作台,和满满一墙的鱼形彩灯。说起彩灯,虞敏儿眼中总是闪着光的。

  虞敏儿根据设计图纸制作鱼灯 王洁涵 摄

  “每个菱湖人,肯定都听说过彩灯的故事。但是在我小时候,满街彩灯的盛景就已经很难再现了。”因为喜欢,虞敏儿在十几岁时,就跟着师傅学做灯笼,从兔子灯、小方灯,到80年代流行的木制方宫灯,他都做过。

  数十年来,虞敏儿也曾在船厂、绸厂、酒厂等地方工作过,但一有闲暇,他就琢磨彩灯制作。鱼形彩灯,是水乡人的浪漫。根据父亲对儿时记忆的描述,虞敏儿复原制作了许多鱼灯。

  虞敏儿和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各式彩灯 王洁涵 摄

  从设计构图,挑选材料,制作骨架,到装灯、裱糊、上色、点睛……鱼灯制作工序有七、八道之多,考量的是艺人在空间架构、色彩搭配、艺术创作等全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构图,最是考验设计者的功力。

  “要想把鱼灯做得逼真,就要掌握各种鱼类的外形,测算出不同的数据,才能做出活灵活现的鱼灯。青菱灯弯角大些,肩耸得高些,红菱灯角相对要平些……”在虞敏儿家中,设计图纸叠得老高。

  虞敏儿告诉记者,鱼灯裱糊时也要讲究技巧,鱼身不能皱,要挺括,过松过紧都不行;上色要有耐心,特别是画鱼鳞,不同位置的鳞片大小不一;为了让鱼灯更加美观、逼真,以前制作用竹子、棉线、纸,现在用铅丝、胶带、布料……

  青鱼灯、鲤鱼灯、河蚌灯、红菱灯活灵活现,家中每一盏鱼灯的外形特征,虞敏儿都如数家珍。在他看来,渔业是菱湖的经济支柱,鱼形彩灯,就是水乡文化的结晶。

  作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与南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菱湖宫灯制作技艺传人,虞敏儿的彩灯频频在大型活动中展出,每年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也会有单位邀请他制作。

  但虞敏儿却总是感慨,现在愿意做鱼灯的人越来越少。他也曾举办过多次培训班,但最终留下来的人没几个。

  这几年,虞敏儿受邀成为了当地成校的老师,将彩灯的技艺整理成简单易学的制作方案,带进课堂。“彩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也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福。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彩灯制作,让菱湖彩灯能够传承下去。”虞敏儿说。(完)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