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名家访谈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名家访谈正文

千年邵阳蓝印花布:“一抹蓝”的前世今生

2020-10-02 08:15:22      来源:新华网

 

(文化视点·听非遗讲故事·图文互动)(1)千年邵阳蓝印花布:“一抹蓝”的前世今生

 

在湖南蓝印文化创新孵化基地,工人在描摹蓝印花布图案花纹(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芳洲 摄

  新华社长沙9月30日电题:千年邵阳蓝印花布:“一抹蓝”的前世今生

  新华社记者刘芳洲、席敏

  质朴的蓝,纯净的白,素雅的纹样……在湖南省邵阳及周边地区,“一抹蓝”的记忆在棉布上静静流淌了上千年。它是曾在上千年历史中把持着“时尚潮流”的邵阳蓝印花布。

  在现代纺织工艺的冲击下,邵阳蓝印花布曾一度湮没。如今,经过邵阳县的抢救性挖掘和发扬,蓝印花布又重回人们视线。

  将石磨研磨出的豆浆与石灰混合,制成防染浆,再隔着雕版镂空刮抹布面上浆。上浆后的棉布放入靛蓝与石灰混合发酵而成的染料里反复浸泡,再经过去籽、清洗、晾晒等工序,一匹有着精致、细腻图案的蓝印花布就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记者近日在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看到的一幕。

  邵阳蓝印花布又称“豆浆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瑶族人的“阑干斑布”和“蜡缬”。据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当地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时期,邵阳由于水陆交通发达,成了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

  “蓝印花布是儿时的记忆。”年轻的邵阳蓝印花布传承人罗沙沙说,小时候,家里有一套蓝印花布的四件套,那是妈妈的嫁妆。“我还见到过村里的乡亲们在小溪里唱着歌洗布,那个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阳县启动了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和个人发展蓝印花布产业。罗沙沙的母亲杨彩虹被家乡发展非遗产业的执着打动,返乡创业,毕业于设计专业的罗沙沙也钻研起了蓝印花布的老手艺与新玩法。

  “蓝印花布不应只作为记忆存在,我们要重拾它的技艺。”罗沙沙说。

  近年来,杨彩虹母女俩四处拜访民间蓝印花布制作高手,寻找传统技艺。为了找到适合制成蓝靛的植物,杨彩虹远赴贵州等地,在山野间寻访,曾摔下山沟导致右脚骨折;罗沙沙走街串巷寻找民间残留的蓝印花布,将一幅幅图案买下来,已经收集了5000多种。

  如今,经过母女俩12年的努力,狮子绣球、百子千孙图、龙凤呈祥……过去老百姓常见的蓝印花布纹饰和图案又重现了。蓝印花布还漂洋过海进入法国、美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高端商场,受到外国消费者的追捧。

  “我国传统文化魅力无穷,当老技艺遇上新潮流,也可借机焕发新的活力。”罗沙沙说。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