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理论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理论正文

思想碰撞,让传统戏曲“活起来”

2021-08-08 20:51:15      来源:光明网

作者:池浚(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编剧)

  日前全国政协围绕“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组织了专题研讨,我也一直密切关注其观点和动态。随着时代变迁,如何赋予中国戏曲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是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任务,更是我们每一位戏曲人面临的时代课题。

  我与京剧结缘已经20多年,那时我还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国粹京剧以动作舞蹈化、语言韵律化、演唱声腔化、布景图案化的“歌舞演故事”表达体系,庚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体现着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成为体现中国美学精神的文化符号,也深深吸引了我。

  技术赋能构造时尚经典。2013年,由梅葆玖先生任艺术指导的新编京剧《梅兰霓裳》中,其弟子李胜素、魏海敏、张晶等均曾在剧中饰演杨玉环,京剧名家于魁智饰演李隆基。该剧运用多媒体手段,首创采用大幅屏幕实现动漫与京剧舞台表演互动,通过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再现梅兰芳盛年舞姿身段,三维虚拟影像与舞台布景融为一体,环绕立体声与现场音乐互为支撑,京剧声腔音乐与剧场音效相融,构成演员表演、虚拟影像、舞台景置有机结合的艺术空间。该作品被梅葆玖先生称为“划时代的京剧革新之作”。

  精心编排实现沉浸体验。2013年,在正乙祠古戏楼上演的新版《梅兰芳华》,行头设计均复刻梅兰芳文物藏品,将梅兰芳五出经典剧目中的华彩段落重组,用现代演剧结构贯穿为具有戏曲美学创意感的爱情主题京剧。这部剧融糅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剧场手法,精心设计了仪式感调度和时空穿越桥段,光影恍惚中与大师隔空对话,打造一台沉浸式全景视听盛宴。京城古戏楼、国粹京剧、梅派艺术相映生辉,拉近了戏曲与年轻人的距离,许多对戏曲所知甚少的观众观赏此剧后,开始爱上戏曲这门传统艺术。

  跨界融合激发国潮火花,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今年7月,在湖南省博物馆首演的博物馆剧《一念·辛追梦》,就是一部专门为珍贵馆藏量身打造的复原动态展演。该剧将两千多年历史的马王堆汉墓与京剧艺术相结合,可谓“以国粹承载国宝”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实践。湖南省博物馆专家的严格把关,使得该剧最大程度还原马王堆汉墓文化、贴合西汉历史背景的同时,坚守京剧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在此基础上,该剧融合光影秀、汉唐歌舞等多种元素,实现文化和旅游、历史和戏剧、艺术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幻化出历史与未来、传统与时尚、浪漫与现实的时代交响。

  对于宫廷戏曲文物而言,其文化价值先于文献价值,所有物质形态的文献、文物,原本都是“非物质”戏曲演出的有机组成部分。盘活宫廷戏曲的文化价值,不是剧本纸张的黏合或戏服的修补,而是结合文本、声腔、服饰、砌末、戏台,通过对演员与表演技艺的研究,恢复表演内容和演出形态。

  立足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和范式,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提升传统艺术的现代审美价值,以优秀的作品回馈伟大时代,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7日 11版)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