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协会新闻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协会新闻正文

金秋话重阳,用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赋能

2018-10-17 21:27:08      来源:光明日报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农历九月九,又是一年重阳时。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和除夕,基本上都渊源于数千年华夏文明所厚植的农耕土壤。在天地之间,在节日之中,中国人更愿意敞开自己的人文情怀,完成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重阳节也有这番语境。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传统佳节的赋能,让先贤在创作上更加具有应景的灵感与思绪。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矗立在九月初九的这个时间节点之上,如何与不曾谋面的古人心意相通,并去品味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底蕴,去挖掘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意义。这也是当代人该所思所想的事情。

金秋话重阳,用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赋能

 

传统节日总有它的仪式感,而最能有大众基础的,一定是有快乐有关。就重阳节来说,有两个标志性的传统活动,被一以贯之地保留。一是登高,二是晒秋。前者在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在重阳这一天登高借此表达出人们崇拜和祈福;后者则是千百年来农民展现丰收成果,那是一种最直接、最朴实的庆祝丰收方式。登高与晒秋所代表的仪式感,是敬畏与感恩。可以看出,这两种价值观念都是高度集中契合重阳节最为核心的内容——敬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本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融入到中华儿女血液里的根本遵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立法的初衷,就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敬老氛围,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良好家风得以传承。法律是一种刚性支撑,而敬老更多地是需要柔软的情感予以包裹。这就需要架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桥梁。因此,当我们在重阳节这一天或登高望远,或晒秋怡然,都应该不忘这个传统节日的初心,就应该让那份敬老之情多几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习总书记在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人生需要方向导航,社会需要共识引领,敬老亦需要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从需求理论上看,敬老能构建出和谐的家庭关系,继而发散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家和万事兴的现实落脚,是善待万物的世道人心。当现代社会渐渐有了“矛盾期”“关键期”“窗口期”等诸多叠加,我们或许该溯源而上,在根本之处汲取让自己前行的力量。这正是传统文化强势回归并成长为主流文化的原因所在。

金秋话重阳,用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赋能。一花一叶总关情,我们所浸染于重阳节的那份敬老情感,不全部都在山川河流间和唐诗宋词里,还在于我们在价值观最淳朴的精神追求。这个开门的钥匙,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寻。如今,上到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下到青年志愿者的付出真心,敬老有了更多实质性的变化、更实在的依靠。传统文化的春风化雨,更是深入人心。今天,很多地方都在围绕传统文化、敬老爱亲等主题开展重阳节活动,透过传统文化的展现,传承文化精髓、诠释中华文化之美,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这样一个重阳节的打开方式,应当“此处应有掌声”。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