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协会新闻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协会新闻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在中小学扎根

2018-11-06 21:28:5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同学们,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节气的景色?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0月23日,霜降,在江苏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诸向阳以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切入,和学生一起穿越时空和课程界限,带领他们感受节气物语。
 

  “每个节气到来时,为学生上一堂节气文化课。一年下来,上了20堂课。上届六年级很多毕业生留言,印象最深的就是节气文化课。”诸向阳告诉记者,让学生在节气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既能培养其敏感的诗心和科学的生活态度,更能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一年多来,各地中小学在优秀文化传承中做了哪些探索?其间,遇到了哪些有共性的问题?如何寻求破解之道?
 

  深扎课程之根
 

  近日,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小学的一间画室里,摆满了数百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生肖画作,其中一幅画有黑白大狗的国画格外吸睛。
 

  “要先画狗的眼睛,然后用大毛笔点上这个很淡的颜色,勾出狗的整体外形,再用比较深一点的颜色……”看到记者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该校六(4)班学生黄子恒现场比画起来。
 

  “参展的学生画作有1900多幅,经过筛选,画室集中展出400幅,其余作品在各班的展板前展出。这是我校开展十二生肖校本课程8年来的部分成果。”将军山小学副校长张屹说。
 

  立足传统文化进课堂,将军山小学近几年开发了20种十二生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涵盖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其中美术类课程就有5种,包括水墨生肖、线描生肖、剪纸生肖、手工生肖和泥塑生肖。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美术的热情和爱好,也培养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扎根,课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传统文化课程不同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课程,重点在文化,文化教育根本上是美育,要围绕美展开。”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章灿表示,虽然不少地区、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都做了积极探索,但就整体看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有待提升,“具体可围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展开。”
 

  广扎师资之根
 

  “我们家昊昊现在真像是被‘拉魂腔’拉住了魂,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听一段,戏瘾比我还大!”日前,记者来到徐州市铜山区采访,临近下午放学时间,该校两个学生家长在拉家常,声音不大却引起了记者注意。
 

  “拉魂腔”是分布在山东、江苏等接壤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学名柳琴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推动非遗进校园背景下,2014年初,铜山新区实小选拔30名学生成立了校级“柳琴小剧团”,指导教师只有音乐教师王芳一人。“由于种种原因,柳琴戏离老百姓越来越远。整个铜山区柳琴戏传人不足10人,且都已50多岁了。”王芳告诉记者。
 

  为解决师资问题,受“小先生制”启发,该校采取先系统地训练苗子,再让他们教其他师生。几年下来,该校热爱柳琴戏的师生越来越多,剧团骨干成员不仅学习上去了,生活方面也愈发独立。
 

  相比传统曲艺,优秀传统文化范畴更大,怎样系统地培训师资?对此,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负责人之一刘明远认为:“目前在中小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拓荒性质,这个阶段,紧抓‘关键少数’最为重要。”
 

  作为教育部2017年新增的22个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之一,主办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从省内各地选拔50名教师,其中不乏名校长、特级教师、教研人员等。以理论教学与一线观摩的培训方式,以名校的文化建设成功经验为范例,探索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的路径与方法。
 

  两年的培训有两个环节贯穿始终:一是每次集训都组织研讨会或论坛,采用无领导发言的方式,增强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发现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求学员结业时提交一篇不少于1.5万字的论文,锻炼学员的科研能力,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他们回去后,就能发挥‘种子’的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地方和学校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刘明远说。
 

  融扎社会之根
 

  “在高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教育阻力重重,家长阻拦、不少学校负责人也不同意,原因就是有高考压在那儿。”江苏省泰州口岸中学历史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师高端研修班”学员史海燕,谈起自己在学校开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历,她直摇头。
 

  实际上,史海燕的遭遇并非个例。除了要解决课程、师资等难题,家长和社会认同也是制约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让孩子们待在课堂上。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让学生走进历史古迹、文化遗存开展研学旅行,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出于课时安排、人身安全等考虑,很多学校在组织这类活动时,也是慎之又慎。
 

  “我们也知道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很少有教师主动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最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附近的一些文化遗迹或公园中组织学习活动。”诸向阳说。
 

  国家已有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怎样进一步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怎样形成多元互补、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对此,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潘文表示,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体系,还需要新闻出版广电界大力宣传普及,高校科研院所发挥资源优势并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交流,整合社会力量优化网络教育平台,这样才能融全社会之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在中小学生中长得根深叶茂。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06日第8版 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陶赋雯 谢昕潭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