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行业资讯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行业资讯正文

56回《儒林外史》仅5回没写江苏

2019-08-30 17:53:56      来源:新华日报

  

  《儒林外史》中经典情节——范进中举。
 

  270年前的乾隆十四年(1749),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儒林外史》在南京成书。270年后的8月,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社科系统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云集南京,出席“时空维度与《儒林外史》全国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名著展开探讨。

  1749年,在寓居于江宁(南京)的清代文人吴敬梓笔下,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成书。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极高。鲁迅先生认为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讽刺小说。

  在我国《儒林外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美林教授看来,《儒林外史》是江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敬梓长期生活在南京,即使后来病逝扬州,也安葬于南京。在他笔下,《儒林外史》呈现出密集的江苏特别是南京的元素。”

  陈美林做过统计,《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情节涉及江苏的就有五十一回,和南京相关的有三十回,和扬州相关的有十四回,和苏州相关的五回,“可以说,江苏尤其南京是《儒林外史》所叙及的主要地域。”

  吴敬梓塑造了众多《儒林外史》人物,其中很多是江苏人,比如泰伯祠主祭虞育德是苏州常熟人,国子监生武书是南京土著,组织祭祀泰伯祠的迟衡山是江宁府句容人等。在小说即将结束之时,吴敬梓又描写了南京市井人物中的“四客”:寄居天界寺的季遐年、在三牌楼卖菜为生的王太、活动在中华门一带的盖宽和在三山街开裁缝铺的荆元。通过这些“南京人”,吴敬梓着力表现南京市井人物的优秀品质,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从倡导、破灭从而更新的过程。

  此次《儒林外史》研讨会举办地点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坐落于南京市区清凉山西北麓,与1984年首次全国性《儒林外史》研讨会的会址——位于清凉山东侧的南京师范大学遥相呼应。

  陈美林教授说,吴敬梓对清凉山情有独钟,“四客”中的荆元虽然家住三山街,却常常专程去清凉山上的菜园子里品茶、弹琴。“荆元是吴敬梓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的知音在清凉山,而这两次会议都在清凉山麓举办,可谓吴敬梓与其‘异代知音’们一次跨越时空维度的交流。”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冯保善教授认为,南京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地方,如何全面深入地挖掘《儒林外史》的文学艺术价值及其体现出的现实意义,是当下亟需面对的课题。

  冯保善说:“小说作为叙事文学,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原貌。特别是杜少卿酒醉之后与夫人在清凉山上‘秀恩爱’的片段,有着冲破思想束缚的先锋精神。”而这些思想来自于吴敬梓迁居南京之后受到这座城市的熏陶,“当时南京荟萃了一大批文人,是领导全国思想学术的前沿之地,大量接触这些文人,使得吴敬梓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这也是他能够创作出《儒林外史》的深层原因之一。”同时,《儒林外史》中对当时南京城市风貌、市井生活的描写与记录又是对地方文脉的一个很好的传承。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原会长李汉秋教授提出将精神学研究带入理解《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从人物中提炼出文化特色:如《儒林外史》中的虞育德与歌德的浮士德这两位“博士”跨越时空维度的有趣对照:“虞育德身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儒道互补,而歌德的浮士德则体现出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们不知满足的精神。如何从文化对比之间来阐释,汲取西方文化优点,发扬传统文化的长处,是当代学者在文化复兴、文脉传承上值得思考的议题。”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