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协会新闻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协会新闻正文

全国近200名专家聚首扬州 纵论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2019-09-29 17:16:31      来源:新华日报
 
图为9月28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江苏扬州大运河畔京杭之心开幕。
 

  中新网江苏新闻9月28日电 (记者 崔佳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28日在江苏扬州大运河畔京杭之心开幕,全国近200名运河领域专家聚首扬州,共商共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路与策略,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谏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聚发展之力。

  运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宏伟史诗,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的变革,孕育出璀璨的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具有2500多年历史,在世界运河体系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工程技术成就最高、流域面积最广,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扬州是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和申遗牵头城市,成为全国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勾凤诚致辞时表示,“期待各位嘉宾今天在这里碰撞思想的火花,进一步启发我们探寻运河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进一步启发我们保护、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展现新魅力、焕发新活力;进一步启发我们探索文旅产业互联融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路径,助力构建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体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由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扬州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承办,当日峰会的主论坛由5位专家就大运河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美好生活、南水北调中的运河新使命、运河学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体系、大运河保护开发的杭州实践等主题作了精彩纷呈的分享。峰会三个分论坛则分别从“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文化高地建设”和“大运河文旅融合与区域发展”三大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周琪从三个维度阐述了把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标志。周琪说,这三个维度是: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经纬中国、化成天下”是千年运河最宝贵的文化馈赠;从时代的维度来看,“着眼未来、传承创新”是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使命担当;从世界的维度来看,应“面向世界、融通中外”,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交流互鉴的新平台。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新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并列为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说,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可以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王健认为,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当务之急是要实现四大转换,即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转换、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精神的转换、从线型遗产到“园带”展示的转换、从生产生活到文化旅游的转换。王健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点工程,具体落实到项目上,要以“园带”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文化线路来表达。同时,与会的多位专家也提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规划先行,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投资。

  “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学术使命。”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教授表示,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从地理空间上看,大运河沟通区域,便利交通,促进人文、经济交流融合,与区城内的名山大川深度融合、相得益彰;从历史发展上看,大运河之兴建,催生沿运地区的繁荣与进步,随时代变迁积淀传承、创新发展人类文明。因此,研究大运河文化既应关注不同区域的运河文化特质,也应着力挖掘、提炼运河文化的总体精神内涵;既应明辨历史之识,也要聚焦发展主题,回应时代之问,阐发未来之思。(完)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