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欢迎您!!!
返回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 首   页
  •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协会通告更多+
  • 关于开展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评选表彰活动通知
  • 2020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会员单位发展通知
  • 致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全体会员的倡议书
政策法规更多+
  • 关于印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 2020年, 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官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
  • 八达岭出台破坏文物和不文明旅游行为惩戒办法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九项保护措施指什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会员服务
入会事宜协会基地表格下载
  1.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入会须知
  2.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传薪奖”申报表格
  3. 副主席、常务理事、理事提名条件
  4.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入会申请表
  5. 分支机构、代表处管理办法
  6.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
评论 理论|评论 会员|理事|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入会条件|协会基地|申请条件|表格下载 年度人物评选|江苏文化传承奖 展览展示|论坛峰会|企业沙龙 协会简介|协会领导|内设机构|各市协会|协会大事记|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江苏传统文化促进会 评论正文

传统节日如何在5G时代生长

2020-02-28 09:36:19      来源:中国江苏网

 

       5G时代,万物互联。如何通过回望守护传统文化,让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与当下生活相勾连?近日,“我们的节日南京”首届高端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论坛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

  换个角度,

  从式微中寻找“增长点”

  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季中扬认为,从民众需要的视角来看,也许很容易理解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式微:当人们不再根据农历时间来安排生产生活,作为时间制度的传统节日体系就丧失了现实功能,一些民间习俗逐渐消失了,依赖习俗维系的传统节日就衰落严重。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节日传承状况良好,如春节、清明节与中秋节等。“这三个传统节日有一个共同点,都具有让家庭、家族团聚的功能。”季中扬认为,“现代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家庭成员大团圆的机会并不多,因而以家庭团聚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就成了一种需求。”

  那么,在当代社会,民众需要的仅仅是维系家庭团聚的节日吗?以南京为例,每年元宵前后高淳游子山“晒霉节”有十余万人参加,东坝端午节龙舟竞渡有两三万观众,乡村庙会也动辄有几万人参与。“很显然,民众也需要具有‘公共性’的传统节日。”在季中扬看来,社会性可以说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振兴的根本动力。“社会分工、互联网技术、虚拟空间、宅文化等因素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但人们在内心深处需要聚集。传统节日是一种惯性的聚集,内在的、习俗的力量可以打破人际隔膜。”

  不可否认的是,在工业文明和都市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对农业文明中的节庆文化存在情感与认知上的疏离,导致一些传统节日在年轻人心中日渐弱化。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化加强了交流与碰撞,节庆文化也产生了融合与嬗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朱逸宁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节庆传统如何彰显文化自信,也将成为一个新课题。

  短视频,

  为节日文化注入“轻”审美

  “节日文化自进入后非遗时代,其保护和传承一般都给人严肃而沉重的印象。相比之下,以抖音、快手、Vlog、喜马拉雅等短视频、P2P音频传播为表征的短视频文化传播显得简单而轻巧。”在南京审计大学讲师刘依看来,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也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去中心化的空间设计重构节日文化的认同方式,形成了多元互渗的‘轻’美学。”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在《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中指出,短视频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三种功能:首先是“唤醒”,即唤醒逐渐模糊、甚至陌生的中国文化记忆,将它们逐渐带回互联网用户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其次是“激活”,即激活传统文化原有的生命力,通过展示、围观、讨论和分享令远离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最后是“复现”,即学习传统文化的起点。

  “以抖音和快手为主的短视频平台,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在一线城市或是二三线的小镇上,它们已经是人们记录和分享日常生活的途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言介绍,以庆祝春节为例,2019年2月12日,抖音发布《2019春节大数据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多人合拍视频增长43%,三四线城市视频打卡量环比上涨117%;除夕当日,视频发布数量达到峰值。在除夕夜,超6114万用户分享了5亿现金红包;抖音联合央视春晚推出的“幸福又一年”活动相关视频播放总量突破247亿,参与拍摄人数达337万。由此可见,短视频正在为传统节日注入年轻的血液。“自媒体以平台上节日文化的丰富性和地方感,成为民间节日风俗的新窗口,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路。”刘言说。

  “双11”,

  活用了传统农历的叠数节庆

  “2019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在这一天销售额达到了2684亿元,让‘双11’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购物节。该节庆迅速获得世界性认同,其意义还在不断叠加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从经济民俗学角度出发,指出将传统农历叠数节庆时间渗透到阳历叠数时间这一做法,是民俗节庆当代建构颇为成功之处。

  田兆元表示,很多节庆往往是日月日期数字的叠合。“正月初一是新年开始,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民俗学定义民俗为‘生活的华彩乐章’,有一个依据就是叠数节庆。”为什么人们会偏好选择日月叠数为节庆呢?原因是叠数便于记忆和传播,又具有巧合意味,富于新奇感和趣味性。中国崇尚“好事成双”,叠数本身就有吉祥意味。另外,叠音还具有韵律感,念起来朗朗上口。“现在,中国人另辟蹊径,将阳历的日月叠数发掘出来,这就有‘双11’和‘双12’。”田兆元认为,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向传统回归——回归到中国传统的货郎经济。

  “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与节庆有关的新民俗正在形成,文化的转型和蜕变更新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朱逸宁认为,新民俗的形成,往往源于人群相似的情感需求,进而上升为共同的文化心理。“我们研究它,可以把握节庆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演变规律,为节庆的‘活态传承’找到一种良性机制,引导中国的节庆传统在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陈 洁

协会新闻| 协会通告| 行业资讯| 协会概况| 名家访谈| 政策法规| 奖项评选|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专题活动| 传统文化拾萃| 会员服务| 分支机构| 教育培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ICP:苏ICP备16031700号-1